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核心目标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1] -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 目标特点与意义 - 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是碳排放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的重大跨越 [2] - 构建了“1+3+3”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一揽子目标体系 [2] - 标志着中国迈入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低碳韧性发展新征程,为《巴黎协定》长期目标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3] - 历史性地实现了相对下降目标向绝对下降目标的转变,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 [4] 现有基础与进展 - 已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6] - 为全球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6] - 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近10年来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6] - 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8%,已提前完成部分2030年目标 [6] - 全国碳市场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6] 实现路径与挑战 - 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能源转型,提升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 [8] - 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任重道远 [7] - 需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减少气候风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7] -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平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合作关系及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 [8]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宣布,一揽子应对气候变化 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2025-10-10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