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走进高校场馆,上一堂科学课(校馆弦歌)
人民日报·2025-10-10 06:22

高校科技展馆的教育功能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宇航员桂海潮教授为研究生讲解航天服知识,吸引众多参观者[1] - 高校博物馆具有浓厚的科技氛围,是学生畅游科学海洋、接受精神洗礼和立下科学志向的重要场所[2]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激励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通过展品如归国邮轮票据和牛皮箱,讲述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国贡献航天事业的故事,激励学生坚定学习方向以回报国家[3] - 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通过袁隆平的话语激励师生,有学生受其“失败不气馁”精神鼓舞而克服实验挫折[4] - 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在原办公室展示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取得重大成果的事迹,学生受其“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精神感召[4] 重大科研项目的历史与成果展示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200号”展区展示中国高教系统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由平均年龄23岁多的师生团队知难而进完成[5][6] - 西北工业大学户外展示运—20样机,其总设计师唐长红讲述研制历程,学校大批校友协同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该飞机[6] - 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展示其科研成果应用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以及助力高铁刷新时速的铬锆铜合金接触线[6] 高校博物馆激发科研志向与科普教育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讲解员由受感染的学生担任,讲解其导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深空探测工程应用的成果[7] -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拥有1.4万余件标本,既是专业学生的标本实验室,也是向青少年科普地学知识的窗口[8]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包含5个专业展馆,其农业历史博物馆让学生更理解自身责任,植物博物馆内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坚定了学生的专业志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