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书里书外)
人民日报·2025-10-10 06:22
文章核心观点 - 马列著作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出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是成功的关键法宝 [6] 早期传播与组织建立 - 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通过《新青年》杂志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观”概念并树起旗帜 [2][3] - 1920年,陈独秀与李大钊秘密筹划建党事宜,即“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同年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分别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和共产党早期组织 [3] 关键著作翻译历程 - 郭大力与王亚南在战乱中坚持翻译《资本论》,1928年首卷译稿毁于战火,1934年重启翻译并于1938年8、9月间首次出版完整三卷中译本 [4] - 成仿吾一生5次翻译《共产党宣言》,跨越1927年、1938年、1945年、1953年及上世纪70年代,最终在中央党校印出结构完整、用语规范的译本 [5] 人物贡献与精神传承 - 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倾注心血于马列主义传播,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中牺牲 [2][3][4] - 翻译工作者如郭大力、王亚南、成仿吾等在极端条件下坚持工作,其译作和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燃灯者”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