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几天下了一年的雨”,北方城市如何更新汛期安全观
新华社·2025-10-10 13:04

极端天气现象加剧 - 今年主汛期北方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北京、河北、甘肃等地发生山洪、山体滑坡等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 北京市实际累计降雨量超432.7毫米,比常年同期多75%,7月23日至29日降雨量占全年近四成 [1] - 气象专家指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北扩,导致北方夏季极端强降雨增多 [2] 预警与响应机制 - 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的标准为预计1小时降雨量超100毫米或6小时降雨量超150毫米 [2] - 极端强对流天气预测难度大,降雨落点难以精准判断,预警和响应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2] - 在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防汛工作按照最坏结果防御,宁可防空不可破防 [3] 灾害风险与滞后性 - 降雨结束后岩土体稳定性降低,仍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具有滞后性 [3] - 暴雨预警解除后需经专业调查排除地质灾害风险,居民方可返回住地 [3] - 需提升公众安全意识,汛期避免前往山区、河道戏水等危险行为 [4] 城市基础设施与规划挑战 - 基于少雨历史经验设计的北方城市防洪防涝标准难以应对当前极端天气新形势 [6] - 需强化底线思维,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6] - 需审视主城区应对强降雨的能力,包括排水系统工程措施和应急管理等非工程措施 [6] 山区风险管理策略 - 建议依据不同风险程度重新评估山区空间规划,实施分区极端灾害防控管理 [6] - 对高风险区域的村落考虑易地安置,对养老院、托育机构及脆弱人群在暴雨前应转尽转 [6] - 在低风险区域加装智能化监测设施,提升灾害适应能力,并补齐北方河流防洪工程体系的短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