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国学|美国学者张仲思:为何中国学研究离不开跨文化对话?
中国新闻网·2025-10-10 21:08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 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文字系统 汉字的复杂与难度使其能够跨越朝代和区域持续存在 为社会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共同语境与身份认同[4] - 中华文明的韧性体现在其能将失败转化为新的起点 如官办粮仓常平仓的设立和科举制度的实施 为灾后恢复和政权重启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这种韧性被视为一种"制度的记忆力"[6] 中国思想对全球问题的启示 - 中国哲学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不同思路 传统风水思想不将环境变化视为绝望的来源 而是视为希望与机遇的基础 强调适应环境并将其转化为繁荣的条件[7] - "天人合一"等中国思想提示生态限制并非绝对障碍 而是激发创造力的外部条件 有助于超越西方关于危机与衰退的范式 将适应视为通往兴盛的前提[7] 全球中国学研究现状 - 中国学研究的中心已经转向中国本土 中国学界正不断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而欧美地区的中国学研究则在衰退 学习中文和从事汉学研究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少[8] - 中国学领域的健全发展需要本土与外来声音并存互补 中国学者产出扎根史料且方法严谨的成果 外国学者则能带来比较性视角并在不同学术传统间建立对话[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