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与核心技术 - 公司为剂泰科技,致力于利用AI纳米递送技术解决药物成药性问题,核心是让药物精准作用于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降低副作用并提升疗效 [3][4] - 公司成立于2020年,由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赖才达、王文首以及美国工程院院士陈红敏联合创立,5年内共融资超20亿元人民币,在近两年创新药一级市场整体冷清的背景下仍完成了C轮和D轮融资,2025年8月完成4亿元D轮融资 [3] - 公司将自身对标SpaceX,愿景是通过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打开创新药的新世界 [5] 技术平台与研发突破 - 公司技术平台解决了药物递送效率低下的痛点,例如传统小分子化疗药仅0.1%—1%的剂量能到达实体瘤,而AI纳米递送技术旨在实现精准靶向 [3][4] - 公司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千万级纳米脂质库,通过AI模型与机器人实验平台,可在海量可能性中快速筛选最优解,将传统方法需24-36个月的临床前开发周期缩短至3个月 [11] - 公司在肝、肺靶向上的递送效率已超越国际金标准,并在动物模型上开发出靶向免疫器官、心脏、肌肉、肿瘤、中枢神经和胃肠道等多个器官或组织的脂质纳米粒,实现了递送部位的广泛突破 [11][12] 市场机遇与行业背景 - 纳米递送技术重要性凸显,2025年6月跨国企业艾伯维以21亿美元收购核心管线为纳米递送技术创新细胞疗法的公司Capstan,使该技术再次受到关注 [4] - 公司选择在中国创业源于两大市场判断:中国在数据生成成本与效率上具巨大优势,同样实验在中国可能3个月完成且成本较美国低5至7倍;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正快速向中国聚集 [7] - 北京市发布的产业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培育前沿技术企业20家以上,公司纳米递送技术作为该领域关键技术之一,于2025年7月到北京布局研发业务 [9] 商业模式与发展规划 - 公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创造收入:与药企合作提供递送系统技术支持(技术授权或共同开发);推进自有部分管线并通过对外授权实现价值,公司明确不涉足药物的后期商业化销售 [13] - 公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20-2022年为技术平台构建的“烧钱”阶段,共进行6轮融资获超10亿元;2022年后进入产品化阶段;未来两三年是商业化初期,目标是让技术平台产生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9][13] - 公司长远愿景是持续拓展药物递送的技术边界,在临床上取得突破性药效数据,成为定义“AI纳米递送”的先行者,但完全实现对人体细胞纳米递送“指哪打哪”可能需20年时间 [12][13]
AI纳米“火箭”让创新药研发从3年提速至3个月 | 进击的创新药企
 经济观察网·2025-10-10 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