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有力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2025-10-11 08:54
兜底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 基本建成覆盖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 [2]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覆盖各类困境儿童的保障关爱体系已基本建成 [2] - 全面建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开通部省市县四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3771条,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模式转变 [3] 养老服务与老龄工作发展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 [4] - 高龄津贴等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15.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9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 [4] - 全国登记注册老年志愿者达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持续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和城市建设 [5] 慈善事业与组织发展 - 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从2020年底的940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1.6万多家,"十四五"期间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元 [7] - 社会各界捐赠资金200多亿元支持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通过举办"中华慈善奖"和"中华慈善日"活动营造浓厚慈善氛围 [7] 地名管理与文化建设 - 修订施行《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网站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万个,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收录地名数据1480万条调用总量近7亿次 [7][8] - 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