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学|美国学者张仲思:为何中国学研究离不开跨文化对话?
中国新闻网·2025-10-11 17:3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其韧性源于独特的文字系统、将危机转化为重建契机的制度能力以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 [3][5][6] - 全球中国学研究重心已转向中国本土,但跨文化对话对于产生持久学术洞见依然至关重要,当前欧美中国学研究面临衰退趋势 [8][9][11]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 汉字系统因其复杂性与难度,为社会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共同语境与身份认同,是文明延续数千载的重要文化资本 [3] - 中华文明的韧性体现在能将朝代崩溃等断裂性事件吸纳为重建契机,例如官办粮仓常平仓的设立和科举制度的推行 [5][6] - 这种韧性被视为一种“制度的记忆力”,将危机经验熔铸进新秩序,使得文明在朝代更替中得以绵延 [6] 中国思想对全球问题的启示 - 中国哲学如风水学,不将环境变化视为绝望来源,而是理解为希望、机遇与成功的基础,强调适应与转化 [6] -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生态限制是激发创造力的外部条件,提供了超越西方危机与衰退范式的新框架,将适应视为通往兴盛的前提 [6] 全球中国学研究现状 - 中国学研究的中心已经转向中国本土,中国学界正不断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8] - 欧美地区的中国学研究呈现衰退趋势,学习中文并投身严格汉学训练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少 [8] -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研究著作往往与中外学者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密切,跨文化阐释能孕育持久洞见 [9][11] - 中国学领域的健全发展需要本土与外来声音并存互补,中国学者扎根史料产出严谨成果,外国学者则能带来比较性视角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