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聪明人才不走,在中国赢了才是真的赢了”
观察者网·2025-10-11 19:35

文章核心观点 - 跨国车企必须留在中国市场以维持全球竞争力 中国市场竞争被视为应对全球中国品牌扩张的关键训练营 [1] - 提前从中国市场撤退将导致跨国车企在全球竞争中更易被中国品牌击垮 而留华竞争可积累宝贵实战经验 [1] - 中国本土品牌已从学生转变为老师 在华竞争虽艰难但能锤炼跨国车企的全球竞争能力 [10] 中国市场竞争格局演变 - 国际品牌在中国轻型汽车销量占比从2020年的60%以上萎缩至2024年的约35% 市场份额被本土品牌主导 [6] - 中国本土车企崛起得益于掌握真正尖端前沿技术 并拥有强大的本土生态系统支持 包括宁德时代 百度 小米等在电池 自动驾驶 车联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6] - 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产品的青睐源于其能更精准贴合本地需求与偏好 超越爱国情怀因素 [6] 跨国车企在华战略调整与成效 - 日产和通用汽车初期将海外设计的电动汽车引入中国失败 后调整为依托本土合作伙伴 推出由中国工程师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电动汽车 [4][5] - 日产自2018年起在华销量腰斩后 通过推出中国本土研发的纯电动轿车实现销量下滑趋势逆转 通用汽车也为别克Electra子品牌打造本土研发的新电动汽车平台 [5] - 丰田 奥迪 雷诺 大众 福特等车企纷纷加入本土化研发阵营 并取得成功 [5] - 新产品充分利用中国本土技术优势 实现低成本与高科技结合 上市周期缩短至20个月以内 远快于过去动辄数年的节奏 [5] - 车企理念从扎根中国服务中国演变为立足中国服务世界 计划基于中国灵感启发的架构打造全球产品 [5] 中国车企全球扩张态势 - 中国车企已开始向欧洲 南美 东南亚 日本 印度等全球市场布局 抢占市场份额 [7] - 比亚迪等雄心勃勃的企业未来可能进军目前仍受限的美国市场 [7] - 西方车企终究无法避免与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进行正面竞争 [8] 行业专家评论与共识 - 行业专家将中国市场竞争影响比喻为先有地震后有海啸 西方本土市场的传统车企尚未真正领教过中国低成本竞争的全面冲击 [2] - 抗住压力守住中国市场的跨国车企 将凭借实战经验成为应对全球中国竞争海啸时准备最充分的群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