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读画见中国:绘融媒丹青 续文化根脉
人民日报·2025-10-12 05:53

栏目核心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用“AI+美术”模式对传统绘画进行超文本转译和时空重构,将静态画作转化为动态之形 [6] - 以AI技术精准还原艺术本体,通过图像增强使原作笔墨细节纤毫毕现 [6] - 以算法创造性诠释意境,为原作“留白”注入合乎情理的当代想象,如《松溪泛月图》中通过数字技术丰富色彩光影细节并融入游轮与小舟的古今对话 [6][7] 内容呈现与用户体验 - 整合动态视觉与听觉符号构建沉浸式审美空间,例如《蟾宫玉兔图》配以古筝版《但愿人长久》旋律,《秋色梧桐图》呈现树叶由绿转黄的动态效果 [7] - 通过“夜读”短文阐释作品的艺术技法与文化内涵,构建从感官到思想的认知递进体系 [7] - 运用“赏秋搭子”“古人秋日朋友圈”等年轻化网络语态有效触达青年群体,提升阅读量和转发率 [9] 文化传承与战略协同 - 栏目与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深度呼应,致力于让散落全球的艺术珍品“活”起来 [8]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历经18年于2023年完成编纂出版,建立起保存中华视觉记忆的“数字典藏宝库” [8] - 通过大众化、当代化传播实践转化画作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及中式美学等价值内涵 [9]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拓展跨文化传播视野,推动中外艺术跨时空对话,使中国绘画成为世界读懂东方智慧的文化窗口 [10] - 探索突破时代与学科界限,利用数字技术融合书画、诗词、音乐、篆刻、舞蹈、建筑、服饰等多元艺术形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