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铸重器”,强国复兴有支撑(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2025-10-14 06:20
大国重器的成就与突破 -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运营140余个航次,实现制造零的突破并创新文旅模式[1] - C919大飞机已安全运送旅客超300万人次,并获得国际订单,如柬埔寨国家航空有限公司拟采购20架C909飞机,马来西亚亚洲航空公司正洽谈采购C919客机[2][4]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完成天舟九号太空物资“闪送”,仅用时3个小时[2] - “深地塔科1井”完成地下10910米的钻探,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探深度达1.1万米[2] -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2] 大国重器的战略意义与优势 - 大国重器所在即是战略优势所系,是支撑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硬核科技创新成果[1][2] - 大型邮轮等重器既彰显制造硬实力又展现文化软实力,为“十四五”时期的创新突破写下注脚[1] - 大国重器持续刷新科技创新高度,标注国家科技实力的整体跃升,并在射电天文等领域成为“领跑者”[2]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经济实力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是国家的独特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潜能所在[3] 大国重器的研发与支撑体系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研制涉及20多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数以万计研究人员,全产业链上有1000多家企业[3] - 研发依赖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强保障,形成了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科研生产体系[3] - 国家拥有全部工业门类,产业配套能力强,新型基础设施和能源网络发达,为研发生产提供支撑[3] - 超大规模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应用场景,让前期创新投入获得回报并摊薄创新成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