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院士的学术贡献与领导作用 - 郭光灿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率先将量子光学理论体系引入国内 [2] - 从上世纪80年代将量子光学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到9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再到后来致力于打造我国自主可用的量子计算机,郭光灿在量子领域已经深耕了40余年 [2] 量子光学在国内的起步与发展 - 上世纪80年代初,量子光学研究在中国还是空白,郭光灿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学者赴加拿大学习后,决心将量子光学研究做起来 [3] - 1984年,郭光灿主持举办了全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学术会议,当时只有几十人参会,到2024年第二十一届时,参会人数超过800人,显示该领域关注度大幅提升 [3] - 郭光灿在国内开设了第一门量子光学课程,课程讲义于1991年结集出版,培养了大量量子研究的中坚力量 [4][5] 量子信息科学的开拓与机构建设 - 20世纪90年代初,郭光灿敏锐意识到量子信息是极具价值的新兴交叉学科,其核心是以量子比特作为信息单元,旨在突破经典信息技术极限,主要涵盖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方向 [6] - 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支持下,郭光灿在中国科大成立了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此后升级为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7] - 2001年,郭光灿申请到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组建了由50多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覆盖量子密码、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等诸多领域,这是我国量子信息实现由“从0到1”到“从1到100”发展的转折点 [7] 量子计算产业化与人才培养 - 2017年,郭光灿和郭国平带领实验室团队联合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目标是研发工程化量子计算机 [8] - 依托本源量子,团队已陆续推出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其中第三代“本源悟空”被139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访问超2500万次,成功完成38万余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 [9] - 郭光灿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其参与的“司南杯”量子计算编程挑战赛三届累计吸引超5000名高校学子参与,为量子计算事业储备新生力量 [10] 量子计算机的技术构成 - 以超导量子计算机为例,其主要包含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极低温环境支撑系统和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 [11] - 量子芯片作为量子计算机的心脏,负责执行关键的运算加速过程,其高效运行需要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及配套设施构成的高度隔离运行条件 [11] - 量子计算机还需要一套完整的软件系统支持,包括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量子语言编译器、量子应用软件等,为用户提供编程和操作界面,并确保高效执行计算任务 [12]
四十余载追寻量子之光(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2025-10-14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