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国家公园建设增添法治力量(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2025-10-14 06:20

立法背景与意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 - 该法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1] - 立法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生态保护核心原则 - 国家公园守护着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 [2] - 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首要任务 [2] - 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2] - 生态保护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 [2] - 首批5个国家公园通过整合优化120余处自然保护地,有效解决了保护空间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 [2] 生态系统修复成效 - 国家林草局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的评估显示,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 [3] - 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存量稳定并呈增长趋势,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保持完整或有所恢复 [3] - 生态系统提供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碳等调节服务价值持续提升 [3] 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 - 国家科学规划国家公园总体发展布局,严格国家公园设立条件,合理确定国家公园数量和规模,成熟一个、设立一个 [4] -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作为设立的前置程序,旨在科学遴选和布局候选区,从宏观层面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5] - 国家公园规划须遵循‘保护第一’原则,实施分区管控和差别化管控,划分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 [5] - 建立由国家主导、纵向贯通的管理体制,实现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 [6] 社区参与与民生改善 - 国家公园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共享的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7] - 民生改善包括国家公园区域内和周边原有居民的权益保障,以及为公众提供的生态和精神公共产品 [7] - 国家公园法作出多项制度安排,如支持原有居民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优先聘用当地居民为生态管护员 [8]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吸纳约5万名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元至2万元 [8] 公众教育与共享 - 在一般控制区适宜区域,可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 [8] - 各国家公园因地制宜科学设计自然教育线路,健全完善宣教馆、访客中心等科普教育场所 [8] - 国家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依法开展与国家公园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8] - 截至2024年底,首批5个国家公园志愿者总数已超1万人,深度参与保护管理工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