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马越然:面对“悬赏报恩”,平台不应弃守底线
环球网资讯·2025-10-14 07:09

自媒体虚假炒作事件分析 - 某自媒体账号策划“悬赏寻找救命恩人”系列视频骗局 持续两个月 最终2人被行政拘留 4人被罚款[1] - 事件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和讨论 加剧了自媒体流量崇拜下的信任危机 凸显平台在治理虚假炒作中的责任缺失[1] - 系列视频早期即有网民留言质疑其为剧本炒作 显示出公众对虚假内容更强的脱敏性和警觉性[1] 平台治理现状与挑战 - 平台作为流量枢纽 在治理此类乱象中角色关键 但部分平台或因技术瓶颈 或因流量红利 治理意愿不强[1] - 炒作账号凭借套路化 戏剧化内容能快速拉动用户停留时长 提升广告收益 让平台治理时投鼠忌器[1] - 当前“禁言清粉”的处理结果无法形成震慑效果 客观降低了违规成本[1] 平台治理优化方向 - 平台应主动转变激励策略 将重点从“短期流量”转向“培育长期价值”[2] - 应调整流量分发机制 将内容真实性 用户复购率 粉丝留存时长等长期指标纳入激励体系[2] - 对炒作账号实施流量限流 收益冻结 对优质真实内容给予推荐加权 让“真实创作”比“剧本炒作”更有回报[2] 平台监管模式升级 - 平台监管必须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事后严惩”[2] - 应通过建立“敏感剧情备案制”等方式进行提前拦截 以人工智能初审结合人工复核双重把关[2] - 对确认虚假炒作的账号 事后处理需突破“禁言清粉”局限 应永久封禁并追回其通过虚假内容获得的广告收益和直播打赏 甚至将违规主体纳入行业黑名单[2] 平台生态建设原则 - 平台规则应明确流量底色必须是真实 需斩断“虚假变现”的利益链条 坚守道德底线与平台责任[3] - 需明确“恶意炒作”与“正常创意”的边界 通过建立创作者扶持计划 完善内容容错机制为真实 创意表达留出空间[3] - 当规范与活力并行 监管与扶持并重 才能让网络空间既不失秩序与信任 又充满多元与生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