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核心与意义 - 该法是中国首部国家公园专门立法,标志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 [1] - 法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1] - 法律实施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1] 生态保护原则与成效 - 法律明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2] - 生态保护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对受损生态系统通过封育进行严格保护 [2]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优化了120余处自然保护地,有效解决了保护空间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 [2] - 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存量稳定并呈增长趋势 [3] - 生态系统提供的固碳等调节服务价值持续提升 [3] 空间规划与管控 - 法律为国家公园的国土空间科学管控提供了坚实法律依据,要求科学规划总体发展布局,严格设立条件 [4] -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是设立的前置程序,旨在依据自然生态分布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5] - 实施分区管控,划分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现精准保护和科学管理 [5] - 国家公园规划需置于更大尺度国土空间格局中考量,确保与周边区域在空间用途等方面相协调 [5] 管理体制机制 - 法律要求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统一”指建立国家主导、纵向贯通的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问题 [6] - “规范”指管理工作法治化、标准化,“高效”体现在快速响应、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效能和资源配置效率 [6] 社区参与与民生改善 - 法律旨在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共享的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7] - 民生改善包括保障国家公园区域内和周边原有居民的权益,以及为全民提供生态和精神公共产品 [7] - 法律要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管护岗位优先聘用当地居民,鼓励居民参与经营性服务 [8]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已吸纳约5万名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元至2万元 [8] - 截至2024年底,首批5个国家公园志愿者总数已超1万人,深度参与保护管理工作 [9]
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表决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为国家公园建设增添法治力量(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2025-10-14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