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瞭望 | “充电”全球
新华社·2025-10-14 10:45

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前景 -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需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以上 [1] - 基于此规模,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00GWh,较2023年全球出货量增长超过4倍 [1] - 2025年欧洲新型储能装机容量预计约40GWh,美洲储能装机新增约50GWh [1]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现状与优势 - 2024年中国锂电池产销量进入"TWh时代",全年产量突破1.2TWh [2] -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贡献约70%的电池材料和60%的动力电池供应 [2] - 产业已建立起全球最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2] 中国企业出海规模与市场地位 - 2025年1~8月,中国动力电池出口量达111.5GWh,同比增长30.3%,占总产量的64.4% [4]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市场份额合计达到68.7% [5] - 国轩高科海外营收从2022年29.8亿元增至2024年超百亿元,海外营收占公司业务比重达31.1% [7] 出海策略与模式 - 头部企业积极推行本地化生产,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建设生产基地 [6] - 企业采取多元化市场布局,深耕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拓展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 [6][7] - 形成"以电池企业为龙头、材料与设备配套企业协同出海"的模式,构建综合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 [1][8] 面临的挑战 -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加征关税、设置准入限制等方式保护本地产业 [10] - 技术竞争加剧,韩国电池企业加快转向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并推进本土化 [10] - 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供应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2024年中国进口锂精矿约525万吨,对外依存度较高 [11] -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国际合规要求日益严格,对碳足迹、电池护照等提出系统性要求 [10][11]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企业层面应加强技术创新,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并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 [12] - 产业层面应避免恶性竞争,共建良性生态,鼓励通过"联合出海"模式组建产业链联盟 [12] - 目标是实现从"产品出海"向"体系出海"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标准、管理和文化的全面输出打造世界级品牌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