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必贝特医药的科创板IPO是中国资本市场从评估“历史业绩”向评估“未来潜力、知识产权与国家战略重要性”转型的关键一步,是检验投资者评估“硬科技”价值的试金石 [1] FIC创新药研发的本质 - 一类创新药指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含有全新结构、明确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的化合物,而FIC是采用全新且独特作用机制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代表从0到1的科学突破 [2] - 2020至2024年间,美国FDA批准的新药中FIC药物占比稳定在36%至54%,而同期中国NMPA批准的FIC药物比例不足5%,显示出中美在源头创新上的“创新质量差距” [2] - FIC药物开发遵循“十年十亿美金”定律,平均耗时10至15年,成功开发一款新药的平均资本化成本在14亿至26亿美元之间,新分子实体从临床到获批的总体成功率仅为12%左右 [3] - 公司产品上市前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与净亏损是创新成功的必经之路,是构筑高价值研发管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3][4] 必贝特医药的独特价值 -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创始人钱长庚博士近40年的行业经验,其曾亲身参与四款FDA批准的FIC药物研发,为公司注入了“FIC优先”的研发理念 [4] - 公司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度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667407亿元、1.576512亿元和1.202874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883388亿元、-1.727551亿元和-5599.83万元,反映了研发管线价值的持续提升 [4] - 公司已有1款FIC新药BEBT-908获批上市,针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关键IIb期临床研究中难治性患者比例高达91.3% [5] - 公司另有BEBT-209和BEBT-109两款一类新药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还有5个产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形成梯队化布局 [5] - 公司战略性地布局了小核酸药物领域,形成“小分子+siRNA”双技术平台,其中BEBT-507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BEBT-701计划于2025年提交临床试验申请 [6]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方法 - 对于没有收入和利润的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传统市盈率或市销率等估值指标不适用,其价值更多取决于未来潜力 [7] - 国际公认的估值方法是“风险调整后的净现值”模型,通过估算药物上市后的年销售额峰值,并乘以根据临床阶段确定的“累计成功概率”,再用折现率将未来现金流折现为当前价值 [7] - 运用rNPV框架,已获批上市的BEBT-908、处于III期临床的BEBT-209和BEBT-109以及多个早期临床管线共同构成了公司总估值的基础 [8] 科创板制度与创新药产业生态 - 科创板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且医药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精准契合了创新药企的行业特性 [9] - 第五套标准是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旨在将社会资本引导至“硬科技”领域,与中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相呼应 [10] - 从国务院、证监会、上交所到国家医保局、卫健委等部门出台的系列支持政策,正在加速形成一个旨在培育本土创新能力的生态系统 [10] - 科创板在生态系统中扮演“融资引擎”的关键角色,为企业在冲刺商业化的关键阶段提供必要资金支持 [10]
从必贝特医药IPO发行看中国一类创新药的破晓之路
证券时报网·2025-10-14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