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十四五”中国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交出“扎实答卷”
中国新闻网·2025-10-14 15:50

行业整体成就与风险处置成效 - “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业积极谋划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在规模扩张和价值提升的同时,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1] -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成效突出,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其健康直接关系实体经济资金流通[1] - “十四五”时期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过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2] - 高风险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已较峰值大幅下降,部分省份实现了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2] 监管策略与工作方法 - 监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配合,改革化险工作呈现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特征[2] - 采用“一省一策”、“一行一策”的工作方法,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避免了“一刀切”[2] - 在具体风险处置中,针对不同机构的风险特征和经营状况,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2] 具体风险处置方式与案例 - 对风险较轻、有自救能力的机构,主要通过加强内控、补充资本金、优化股权结构等方式化解风险[3] - 对风险较重但有挽救价值的机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重生[3] - 对资不抵债的机构,坚决实施市场化退出,避免风险扩散[3] - 兼并重组成为最主要处置方式,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经营困难机构获得新生,仅在村镇银行领域就有超过100家机构参与重组整合[3] - 市场退出是重要方式,2024年以来河北、甘肃、陕西、四川等省份的数十家村镇银行获批解散或注销[3] 改革模式与未来方向 - 农信社改革探索出统一法人、联合银行等多种模式,如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或采取市级统一法人形式,实现资源整合[2] - 政策层面需一体推进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在风险化解基础上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治理和经营能力,推动其更高质量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