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成就 - 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成功采集并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1][2][3] - 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带回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最古老盆地认知的空白 [1][2][5] -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四个“首次”:首次月面自动采样、首次月面起飞、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首次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3] - 嫦娥六号任务创造了多项世界首次: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首次从月背采样返回、首次在地月拉格朗日点部署中继星 [12] 探月工程科学成果与国际合作 - 基于中国探月工程数据,中外科学家已发表超过1900篇科学论文,中国科学家发现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 [7] -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并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和月幔水含量 [7][19] -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已有17个国家与组织、50多家科研机构参与,为未来深空探测提供中转站奠定基础 [21] 未来深空探测规划 - 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已启动,嫦娥七号计划明年发射,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 [9][11] - 嫦娥八号计划于2029年前后发射,将与嫦娥七号共同开展科学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验证试验 [9] - 天问二号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对小行星2016HO3的探测取样返回,并后续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24] - 中国正在规划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25] 深空探测技术研发与创新 - 深空探测实验室聚焦轨道设计、智能控制、深空通信等核心技术攻关,聚集了7名两院院士、10多名工程总师和首席科学家 [26] - 实验室成功研发月壤3D打印技术,能将模拟月壤加热至1300摄氏度以上熔融逐层成型,为未来月球资源就地利用奠定基础 [30][32] - 自主研发的深空探测数据平台可整合全球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未来将向社会开放支持太空旅游科普教育 [36][38] - 开展空间等离子体环境研究,这是火星探测工程天问三号的核心科学目标之一,关乎星球宜居性判断 [42]
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 我国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10-14 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