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核心与意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是我国首部国家公园专门立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 [1] - 该立法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生态系统保护原则与成效 - 国家公园守护着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是首要任务 [1] - 首批5个国家公园通过整合优化120余处自然保护地,有效解决了保护空间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1] - 法律规定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1] - 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存量稳定并呈增长趋势 [2] 国土空间规划与科学管控 - 国家公园法为国土空间科学管控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与实施路径,要求科学规划总体发展布局,严格设立条件,合理确定数量和规模 [3] -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作为设立的前置程序,旨在科学遴选候选区,从宏观层面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4] - 规划须立足整体性视野,实施分区管控和差别化管控,划分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现精准保护和科学管理 [4] 管理体制构建 - 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强调统一、规范、高效 [5] - 统一指建立由国家主导、纵向贯通的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权责交叉问题 [5] - 规范指将管理工作法治化、标准化,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5] - 高效体现在快速响应、科学决策、有力执行,提高管理效能和资源配置效率 [5] 社区参与与民生改善 - 国家公园法旨在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共享的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6] - 民生改善包括对区域内和周边原有居民的权益保障,以及为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 [6]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吸纳约5万名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元至2万元 [7] - 截至2024年底,首批5个国家公园志愿者总数已超1万人,深度参与保护管理工作 [8]
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表决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民日报·2025-10-14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