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交通可“自适应” AI服务融入日常 会思考的街区有多“聪明”(科技自立自强·科创新空间)
人民日报·2025-10-15 06:25

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发展模式 - 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是一个53平方公里的城市实践场,汇聚了37所高校、9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1900多家AI企业[2] - 创新街区概念旨在消融校区、园区与社区的边界,实现创新要素在街区间自由流动,重塑传统产业地理格局[2] - 该模式被视为一个会呼吸、能进化的“城市智能体”,是“人工智能+”的城市实践场,旨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7] AI技术应用与商业化 - 企业开发出无介质空中成像设备,依托航天级光学硬件与AI多模态交互智能体,使数字内容可在空气中立体悬浮[2] - 人形机器人实现零售舱“银河太空舱”的全自主常态化经营,提供沉浸式、可交互体验以赋能文旅消费和城市生活[6] - AI信控系统应用于城市交通,通过实时分析道路拥堵情况动态优化信号灯配时,使日均通行车流量提升24.8%[4] AI赋能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 AI社工在社区微信群中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能秒级响应居民问题并自动生成分派任务工单,提升基层治理效率[4] - “关芯”AI智能服务系统通过客服、助理和智巡等模块管理120个网格,实现80%以上一般事项在网格内解决[5] - “百川AI助诊仪”进入社区医疗中心,可辅助诊断3000多种常见疾病,并打通区域健康档案及医院就诊数据[6] 创新生态与空间建设 - “模速空间”作为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汇聚超百家大模型企业,是专业孵化和加速平台的缩影[1] - 中关村AI北纬社区配套开放6万平方米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共享、创新孵化培育等功能区及200套国际人才公寓[7] - 社区建设集“职、住、行、学、医、商”于一体,旨在形成活力社区并向全域推广科技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