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深化与战略定位 - 山东大学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协议,将威海校区定位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增长极[3] - 协议旨在汇聚“山大系”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威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 - 校区从1984年的一片滩涂发展至拥有50余万平方米建筑群,在校生从150名增长至1.5万余名,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 科研平台建设与产业孵化成果 - 校地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新材料、海洋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建设技术创新、人才汇聚、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平台[5] - 该研究院已成立14个工程技术中心,孵化企业27家,其中4家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8] - 孵化企业中包括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1家山东省瞪羚企业[8] 教育与医疗领域合作进展 - 威海高新区山大实验学校于2021年建成启用,由威海校区、当地管委会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共建,已成为威海优质基础教育品牌[5] - 医疗领域依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组建医疗联合体,威海市立医院成为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后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 - 该工作站是威海市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类高端人才培养平台[5] 人才培养与地方贡献 - 41年来威海校区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名,众多校友扎根威海成为行业领军人物[5] - 校区人才共育与城市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提供中坚力量[6] - 城市为高校学子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形成校地协同的良性循环[5][6] 学科产业对接与技术创新应用 - 校区智能装备与系统交叉创新团队自主研发“深蓝一号”水下清理机器人,将导管架清理效率较人工作业提升三倍,维护成本降低50%以上[7] - 校区立足威海产业需求精准调整专业设置,从最初的水产养殖专业扩展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8] - 校区加入“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与有研稀土、中航复材等龙头企业合作攻关“卡脖子”技术瓶颈[8] 文化融合与社会服务 - 校区天文台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发现首颗获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9] - 海洋学院组建学生科普讲师团开展“海洋知识进小学”活动,十余年来500多名学子接力参与[11] - 艺术学院将海洋气魄、胶东民俗融入创作,作品在威海市文化活动中展演展出[11] - 师生参与非遗纪录片创作、文旅融合政策咨询,助力荣成烟墩角村获评2024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11]
城校共生四十余载,山东大学与威海的“双向奔赴”
环球网·2025-10-15 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