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报行合一” 扩至非车险!财险业告别规模竞争,聚焦创新破局
环球网·2025-10-15 12:25

政策核心与定义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于11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报行合一”政策将覆盖非车险领域 [1] - “报行合一”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确保备案内容与实际经营行为一致,旨在抑制通过“小账”、“返点”等进行的内卷式竞争,防止费差损和承保亏损 [4] - 该政策是继2018年8月车险推行“报行合一”后,对财险业务实现全覆盖的监管举措 [4] 监管具体要求 - 财产保险公司应建立费率定期回溯和动态调整机制,当精算假设与实际经营偏差过大时需及时调整并重新备案,必要时先行停售相关产品 [4] - 财产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不得通过特别约定、批单、协议等方式实质改变保险条款责任,或通过违规拆分保险标的、金额等形式变相调整保险费率 [5] - 《通知》从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费率管理、严格条款费率使用、强化保险中介管理、规范经营管理费用等方面对非车险领域进行规范 [4] 行业背景与市场影响 - 今年前8个月,非车险在财险公司总保费中的占比达到51%,而在2013年至2017年期间占比不足30%,显示其重要性显著提升 [6] - 非车险盈利能力弱于车险,以人保财险为例,今年上半年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4.2%,非车险为97%,其中意外伤害及健康险、责任险分别承保亏损5.69亿元和6.76亿元,综合成本率分别为101.8%和103.6% [6] - 专家认为“报行合一”长期将优化市场环境,使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产品与服务创新,可能降低非车险业务费用,从而提高行业盈利水平 [5] 公司应对与实施挑战 - 中国人保已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工作专班,建立集团指导、子公司统筹、分支机构协同的工作机制,并参与行业示范产品研发,预先启动产品改造和费用治理工作 [8] - 平安产险已成立专项工作组,积极参与监管及行业协会相关工作,推进条款备案和系统改造等准备,旨在提升内部管理并加强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 [8] - 实施挑战在于非车险产品种类繁多(如健康险、责任险等),各险种特点和定价模型不同,导致政策执行复杂,在符合要求的同时保持产品竞争力存在难度 [8] 专家观点与行业展望 - 非车险盈利难的原因包括产品定价与风险不匹配、部分险种风险复杂且历史数据不足、经营成本较高、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低价策略以及部分险种受经济周期影响大 [7] - 随着“报行合一”实施,市场将更规范透明,行业头部公司可能通过提高合规性及产品服务差异化加剧市场份额争夺,而中小型公司可能因成本和技术压力处于竞争劣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