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两位增长理论巨匠摘诺奖,打开了技术进步的“黑盒”
新京报·2025-10-15 16:25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 - 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因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而获奖 [1] 理论渊源与核心概念 - 理论源于熊彼特1912年提出的"创造性破坏"概念,即企业家通过创新打破市场均衡,促使资源向新技术转移,实现长期经济发展 [2] - 阿吉翁与豪伊特于1992年合作发表首篇论文,构建了"熊彼特范式",将经济增长分析从国家层面推进到企业微观层面 [3] - 该范式引入"创造性破坏"机制,认为创新会淘汰落后技术和企业,实现资本和人力资源的重新有效配置 [3] 创新与市场竞争的关系 - 研究发现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研发投入随竞争加剧先升后降 [4] - 在技术水平相近的行业中,竞争会激发企业创新以获取优势,这被称为"避免竞争效应" [4] - 在技术水平悬殊的行业中,激烈竞争反而会抑制落后企业创新,这被称为"熊彼特效应" [4] 理论在中国产业政策中的应用 - 基于1998-2007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证明,在竞争性部门实施促进竞争的产业政策对生产率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5] - 该研究荣获2017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为产业政策工具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启示 [5] 理论传播与教材建设 - 两位经济学家于1998年出版了系统阐述"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生教材,涵盖了创新与经济周期、市场结构等重要主题 [6] - 随后推出了本科生教材《经济增长》,以及阿吉翁基于讲稿整理的《创造性破坏的力量:经济剧变与国民财富》 [6] 理论的时代意义 - 该研究复兴了熊彼特关于创新与经济周期的思想,建立了新的研究范式 [7] - 该理论有助于理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的作用机制及其广泛影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