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行业监管动态 - 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全国已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其中涉及平台6件、商家24件 [1] - 监管处罚力度加大,已执行罚没金额293万元,另有拟处罚没金额约663万元 [1] - 监管机构通过强化电子取证、跨区域协同办案和全链条穿透式监管等手段应对取证难、追溯难等挑战 [3] 私域直播模式特征 - 私域直播是基于自有流量池(如微信群、企业微信)针对特定用户群体的互动营销模式,与面向不确定对象的公域直播相对 [1] - 该模式具有用户精准性,可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群体)进行精准营销,从而实现高购买意愿转化率 [1] - 运营模式多元,包括门店型、云店型、社区店模式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态复杂 [1] - 封闭性与隐蔽性强,多聚集于管理规则相对宽松的第三方平台,平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1] 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 普遍存在虚假宣传与夸大功效行为,通过虚构身份、原料、疗效将普通商品包装成“神药”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 [2] - “专家人设”造假现象突出,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营销,但所谓专家缺乏真实专业背景和资质 [2] - 产品资质造假问题严重,部分产品无合法资质却伪造或冒用批准文号、认证标志,例如将普通食品宣传为药品 [2] - 消费者维权困难,不法商家常采用“播完即关”、屏蔽信息、解散群组等方式销毁证据逃避责任 [2] 监管应对措施 - 市场监管总局已约谈相关平台企业,要求其压实主体责任,配合监管部门办案取证 [2] - 平台被要求采用技术措施对涉嫌违法内容的外部链接进行限制访问,并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提示 [2] - 监管方向是提升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能力和水平,严厉打击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3]
精准“围猎”老年群体 市场监管部门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
人民日报·2025-10-15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