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黑龙江:科技“金钥匙” 开启黑土地“丰收密码”
央广网·2025-10-15 20:38

良种应用与增产效果 - 黑龙江省赵光农场玉米高产创建田使用"先玉1219"品种,亩产达1842.6斤,创该地块历史新高[2] - 该品种亩产比往年高出200多斤,按当年市场价计算,每亩增收近200元[2] - 农场从数十个品种中精选出适应本地积温带、稳产高产的品种,并通过两年科学试验验证其表现[2] 农业科技与土壤改良 - 农场开展35项试验,其中本土高亲和性根瘤菌等生物菌肥应用效果显著,能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2] - 宝泉岭农场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和深翻土层30公分以上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使土地变得疏松透气[3] - 示范区内耕层有机质含量较2018年提高7.8%,平均达到47克/千克,耕地质量等级较2018年提高0.5个等级[3] 农业机械化与收获效率 - 长水河农场共有25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参与收获作业,每台日收割面积可达1500亩[4] - 农场机械化收割率达到100%,高性能收获机大幅提高效率并减少粮食收获损耗[4] - 截至报道时,长水河农场大豆收获已近七成,预计10月10日前可全面结束[4] 系统性增产措施 - 黑龙江垦区将黑土地保护作为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抓手,持续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玉米大豆轮作、生物技术应用等多重措施[3] - 丰收实践体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内涵,通过良种、良法、良田与良机的深度融合筑牢丰收基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