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规模 - 西安微短剧产业具有显著先发优势,产量曾一度占据全国60%以上,被业内称为"微短剧之都"[1][2] - 2023年全国微短剧中超过60%出自西安,爆款产品中八成由西安团队承制[2] - 西咸新区已搭建5个拍摄基地,聚集50多家微短剧及相关配套企业,是陕西微短剧企业数量最多、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5] - 十里沣河影视基地拥有300余个拍摄场景,旺季时平均每天迎来12个剧组[1] 发展驱动因素 - 西安信息流广告公司较多,其剧情类广告的内在逻辑与微短剧相似,转型顺畅[4] - 作为"西部电影"策源地,深厚的人才积淀为发展微短剧提供了有力支撑[4] - 政策精准发力,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发布《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并拿出真金白银鼓励精品创作[4] - 西安多个区域培育拍摄基地,招引企业形成规模效应[4] 行业转型与挑战 - 微短剧行业在外部管理和内生发展逻辑驱动下回归理性,逐渐从视听"产品"向"作品"转变,进入2.0时代[6] - 内容题材从"爽"感刺激的浮夸剧目向现实题材转变,例如团圆、医护和"三农"等主题[6] - 平台和制作方开始抛弃"唯流量论",转向追求直抵人心的内容价值[9] - 行业竞争加剧,郑州、金华等更多城市发力微短剧赛道,对西安形成压力[9] 未来展望与赋能效应 - 推动微短剧从"情绪快餐"向"价值共鸣"升级,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主义题材是关键[9] - 微短剧破圈赋能效应明显,在西咸国际文创小镇涵盖创作、投流、宣发等上下游环节,并成为带动XR等产业发展的新引擎[10] - 西咸新区累计创作1000余部微短剧,带动群演5000人次以上,微短剧经济圈逐渐兴起[10] - 超七成用户通过剧作提升了对取景地的好感,微短剧是讲好各地故事,带动文旅、非遗、美食等的良好载体[12]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微短剧之都”西安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15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