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购物行业存在的营销套路 - 商家利用“全网最低价”和“限时低价”等噱头诱导消费者冲动下单,商品往往存在以次充好的问题 [1] - 抽奖活动存在猫腻,消费者需通过购买商品或支付门槛费获取资格,甚至存在“打赏越多中奖概率越大”的诱导,但最终无人中奖或中奖者为内部人员 [1] - 商家通过程序控制库存数据制造“秒光”假象,并谎称“紧急补单”来制造焦虑,促使消费者非理性购买 [2] - 雇佣“职业弹幕人”批量发布虚构产品功效和用户评价的弹幕,例如宣称果冻产品“7天暴瘦10斤”,制造虚假流量和热销假象 [2] - 有公司因在网络直播间使用“职业弹幕人”进行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并处以10万元罚款 [2] 行业规避监管与欺诈手段 - 部分商家引导消费者转至私域直播进行交易,此类交易脱离平台监管,缺乏售后保障,且直播链接失效后难以取证维权 [3] - 私域直播将信息传播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易于规避监管 [3] - 主播通过伪造人设(如假装农民或工厂经营者)卖惨哭诉,或编造悲惨身世,利用情感绑架手段诱导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打赏和购物 [3] 对行业与消费者的建议 - 消费者应主动核实有奖销售信息,仔细阅读活动规则,留意模糊或不合理条款 [1] - 面对制造焦虑和“不断补货”的情况,建议先退出直播间冷静后再做决定 [2] - 消费者需留意弹幕和评论的重复率,对相同或相似文案频繁出现的情况提高警惕 [2] - 消费者应注意保存直播录屏、商品链接、支付凭证、客服记录等证据,并要求开具正规票据 [3] - 消费者应警惕通过拉群、点击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的交易 [3] - 消费者需保持理性消费心态,充分了解正规平台的退换货政策,并凭借有效证据维护自身权益 [4]
不想被直播卖货坑?记住这些知识点(服务窗)
人民日报·2025-10-16 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