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首份宜居城市国家标准《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总体要求》正式发布,确立了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宜居城市评价框架 [1] - 标准构建了包含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治理及基础设施六大维度的系统性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以人为本、因城施策等四项基本原则 [1][6] - 该标准为推荐性标准,旨在为未来可能的强制性国标提供基础和参考,其核心价值在于从居民感受出发,衡量居住成本与效应的平衡 [3][6][14] 标准制定的背景与原则 - 标准制定历时约两三年,汇集了六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并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国际理念对标 [4][6] - 明确了宜居城市的四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因城施策、共享共治、适度而为 [6] - 宜居的基本定义是让城市居民以尽可能少的居住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居住效应 [3] 标准的核心维度与创新 - 标准包含六大维度: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治理及基础设施,其中治理和文化是新增维度,以弥补过去重硬件轻软件的短板 [1][10] - 在基础设施评估上,不仅考核其建设完备度,更强调其利用效率和服务居民的实际效果,避免闲置 [10] - 注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认为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 [10] 标准的应用与实施路径 - 标准为推荐性标准,具有指导性,旨在供各地探索应用,而非强制性标准 [3] - 实施需遵循三大规律: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自然规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律)以及历史文化和多民族共治背景(历史规律) [13] - 强调不同城市应因地制宜,激活自身发展要素,如台儿庄通过城乡融合、阳朔通过城市更新打造全域旅游、潍坊通过精细化管理成为标杆 [14] 宜居城市的最终衡量标准 - 城市宜居与否的最终体现是居民内心的向往和幸福感,而非单纯的数据指标 [9][14] - 需要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协同治理,共同为城市宜居性打分 [13] - 核心目标是让城市更有活力、朝气和吸引力,使居民愿意留在那里 [14]
新闻1+1|宜居城市,究竟该如何打造?
央视网·2025-10-16 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