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新疆好地方”
人民日报·2025-10-16 14:45
生态治理成效 - 赛里木湖生态系统显著恢复,现有140多种动物和630多种植物栖息[1] - 通过拆违建、禁放牧、迁牲畜及修复植被等措施,湖区从生态退化转变为“纯净之蓝”[1] - 生态改善带动旅游业发展,景区今年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成为重要收入来源[1] 治理策略与机制 - 采用系统治理方法,结合林长制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输水长效机制等制度创新[2] - 广泛应用遥感监测、智能种植机器人等技术提升治理精准性[2] -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牧民转型为生态管护员或旅游从业者,保障其收入增长[2] 产业转型与经济效益 - 当地牧民通过经营小店、参与马队运营等旅游相关业务,实现收入远超放牧[2] - 生态治理成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3] - 旅游业发展体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1] 社会参与与民族团结 - 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治理,如赛里木湖禁牧转产协商、塔克拉玛干沙漠治沙等行动[3] - 民族团结成为生态治理成效卓著的深层源泉,凝聚守护共同家园的合力[3] - 党员干部与各族群众协作,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共同行动,促进理解与尊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