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价95万,评欧洲科学院院士怎么成了一门生意
新京报·2025-10-16 21:34
事件概述 - 知名学者饶毅披露,有机构为申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提供明码标价的咨询服务,收费不超过95万元 [1] 市场与商业模式 - 此类咨询服务已形成成熟市场,机构报价的“直接渠道”费用低于市场常规渠道约200万元,显示出较高的产业化程度 [2] - 商业模式是利用欧洲科学院要求候选人需由现任院士提名的规则,提供对接院士、搭建国际合作渠道的付费服务 [1] - 服务机构将本应基于学术实力建立的联系转化为付费服务,其收费涵盖翻译、差旅等成本,并否认“花钱买头衔” [1][2] 行业影响与潜在问题 - 此类操作将学术评价的核心标准从能力转向资源,本质上是学术荣誉的商品化 [2] - 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通过付费捷径获取头衔的行为会挫伤踏实研究者的积极性,侵蚀学术创新土壤 [3] - 若学者使用财政支持的课题经费购买此类服务,可能涉嫌违反《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关于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的规定,情节严重者可能触犯刑法 [3] 行业监管与治理方向 - 学术机构需要强化评选流程的透明度,例如进一步公开提名环节的审核标准,以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3] - 大学需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打破“唯头衔论”,让科研成果的质量与价值成为核心评价指标 [3] -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术中介的排查,对涉嫌利益输送的行为依法追责,以维护学术诚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