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低利率环境是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核心挑战,导致资产端收益率下降与负债端成本调整滞后,行业面临严峻的利差损压力 [1] - 保险公司需从传统的负债驱动资产模式转向资产负债双轮驱动模式,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和产品结构来应对挑战 [5] - 监管要求趋严,推动行业资产负债管理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以防范系统性风险 [6] 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的战略性工作,对稳健发展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作用 [2] -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实现稳健经营、防范系统性风险、履行社会责任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 [3] - 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帮助公司预测和管理风险,确保风险暴露时有足够的抵御能力,例如可避免类似20世纪90年代日本寿险公司因利差损危机而破产的情况 [4] 行业现状与监管框架 - 我国保险业已形成“1个办法+5项监管规则”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制度体系,强调加强期限结构、成本收益和现金流的匹配管理 [6] - 行业利差收益逐步收窄,自2018年以来,行业打平收益率呈上升趋势而投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7] - 为管控负债成本,寿险公司自2023年下半年起陆续停售预定利率为3.5%和3.0%的产品,监管也要求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7] - 保险公司对政府债券的配置比例逐步提升,以应对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并缓解资本压力 [8] 面临的主要挑战 - 资产端收益率逐年下行,难以实现负债端内含价值长期投资收益率目标,主要因利率中枢下行、权益市场波动及信用资产违约风险上升 [9] - 优质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稀缺,保险公司新增及到期资产的再投资风险加大 [10] - 负债成本调节滞后,寿险产品期限长导致成本调整慢于投资收益波动,未来面临继续压降负债成本的挑战 [10] 国际经验借鉴 - 美国、德国、日本均通过动态下调预定利率和准备金评估利率来应对低利率环境,例如日本将寿险保单预定利率从5.5%以上调降至0.25% [11][13] - 国外保险公司增加利率敏感型产品(如万能险、投资连结险)占比,将部分利率风险转移给消费者,美国保险公司独立账户负债总额占比从1987年的12.2%提升至2022年的30.9% [15] - 增加权益类资产投资以提升收益,美国保险公司对股票的配置占比从1987年的9.2%提升至2021年的33.0%,日本保险公司外国证券投资占比从2008年的5.2%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26.6% [17][18] 国内实践与建议 - 国内大型保险公司采取“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加大长久期利率债配置并提高权益类资产比例,同时推进另类投资的集约化管理 [19] - 建议夯实资产负债管理基础,强化工作协同,将管理职能贯穿产品设计、投资策略等业务全流程 [21] - 持续强化大类资产配置,平衡固收与权益资产,增加超长期利率债配置并适度提升权益占比以获取超额收益 [22] - 积极优化负债端产品结构,加大分红型产品研发,降低新产品预定利率,并压降存量业务成本 [23] - 推动资产负债联动经营,将长期可持续投资回报率作为产品定价约束条件,从根本上管控利差损风险 [24]
低利率环境下保险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