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的全球发展与重要性 - 中国学正迎来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日益呈现跨学科融合的特征 [5] - 中国学面临的核心难题在于中西方之间的范式隔阂,即多数西方学者试图通过西方棱镜理解中国 [5] - 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起点,未来数十年理解中国的巨大渴求将更为强烈 [5] - 汉学研究需开拓新视野和新方法,不能仅由西方学界主导,应更多关注来自印度、日本、越南、韩国等地的观点 [14] 理解中国的多维框架 - 理解当代中国需从三个客观维度出发: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时间维度、超大规模社会结构的空间维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维度 [7] - 对中国的研究必须结合内部和外部视角,即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 [7] - 研究当代中国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其党员总数超过1亿名,占中国总人口的7.1%,是世界上人口占比最高的政党 [8] - 中国共产党党员实际构成是全体人民的缩影,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8] - 不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就很难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文化,中国的现代性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9] 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模式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数亿人口摆脱贫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技术创新引领者 [6] - 中国发展模式融合了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两种力量 [10] - 中国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加速知识积累,并通过“自主创新”政策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深度求索等科技公司 [12] - 中国在绿色与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资本与发展经验为南亚地区带来诸多机遇 [11]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在多极化世界中,合作是指南针,外交发挥基础性重要作用,需在各国间营造相互信任的框架 [1] -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奉行一种区别于西方主导的开放、均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新理念 [6] - 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十分务实且富有建设性 [10] - 欧中经济体量相近,双方合作至关重要,应力争成为关系不错的“表亲” [1] - 印度和中国有庞大市场与显著互补性,可通过增加直航等方式促进双边关系发展 [11] - 相互理解是推进欧中合作的“万能钥匙”,双方应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13] 中华文明与历史文化资源 - 中华文明孕育出独特而深邃的科学精神与世界观,其科学成就远超早期西方认知 [2] - 儒家经典蕴含深邃智慧,能够唤醒人的本性,推动社会的公正治理 [4] - 儒家思想至今仍有深远影响,儒家经典对个人与后代的精神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4][9] - 中国积极运用自身历史与文化资源推动国家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 [4]
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人民日报·2025-10-17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