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体系与战略定位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6]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根本保证 [6][7] - 坚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根本目标 [7] - 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机统一是基本原则 [8] 社会主要矛盾与民生需求 -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新特点,在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更体现为“好不好” [2] -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广泛多元,不仅追求个体生活品质,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提出更高要求 [2] - 城乡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职业群体面临的民生痛点、堵点有所不同 [3] 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 -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3] - 高质量发展为高品质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和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4] - 人民生活品质提高能激发消费活力,扩大内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消费支撑 [4] - 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打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5]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 -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位置 [5] -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5] - 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通过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5] 方法论与实践路径 -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法 [10] - 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1] - 保障基本民生是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要把最基本民生需求摆在最优先位置 [11] - 坚持用制度形式推进民生建设,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12] 民生建设成就 -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4元,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18] - 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3亿人、13.26亿人、2.46亿人、3.04亿人 [18] - 2024年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 [19] -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 [19] 未来发展方向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20] - 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把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重要目标 [21] - 要更加注重政策实效,确保改善民生的举措落到实处,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22]
书写新时代民生建设新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2025-10-17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