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于今年7月印发《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若干措施》,提出提升签约人群服务感受度3方面10项措施 [1] - 措施包括建立完善下沉医生参与签约服务长效机制、定期推送健康信息、提供便利用药服务等 [1] - 行业发展重点正从“提高签约率”转向“推进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强调增强群众切身感受 [1] 服务内容与覆盖规模 - 家庭医生服务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0-6岁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定期服务和上门服务 [3] - 截至2024年底,全行业拥有超过48万个家庭医生团队,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80% [2] - 部分地区推出个性化服务包,例如江苏省已形成16类1200项西医类和13类60项中医类服务项目的“点单式”签约 [4] 服务模式与分级诊疗 - 行业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模式引导居民就医习惯转变,医保政策调整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报销比例 [3] - 北京已推动三级公立医院一半门诊号源向基层医疗机构投放,方便居民就近转诊 [3] - 家庭医生角色包括健康守护者、教育者和健康资源协调者,服务范围从头疼脑热就近快治到急难重病上下转诊 [7] 居民感受与现存挑战 - 重点签约居民(如高龄、慢病患者)对服务评价很高,但许多普通签约居民感受不深,存在“签而不约、签而难约”现象 [5][7] - 服务质量不高、居民认知有待提升是行业推进中的难题,家庭医生诊疗能力和服务态度是提升满意度的关键 [5] - 部分地区通过信息化系统加强居民联系,但各地系统尚未打通,跨区域流动居民的健康跟踪服务受限 [6] 人才与资金保障机制 - 行业普遍存在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缺乏问题,一个家庭医生团队通常签约服务1000-2000名居民 [8]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补贴主要从人均90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划拨,部分地区仅为人均5元,经费保障水平较低 [8] - 薪酬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地区通过绩效工资改革取得突破,优秀机构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总量最高可达核定总量的170% [9] 机制完善与发展方向 - 解决“签而不约”难题需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包括基层医生队伍建设、待遇保障及转诊机制 [7] - 行业需打破信息壁垒,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机制,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和检验数据的共享 [10] - 创新探索健康积分制度,居民参与体检、慢病随访等可获积分兑换服务,以激发居民主动管理健康的积极性 [7]
家庭医生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人民日报·2025-10-17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