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书写新时代民生建设新篇章
人民日报·2025-10-17 11:11

文章核心观点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系统化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1][6] - 该理论体系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民生为大 [5][8] - 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包括脱贫攻坚胜利、建成世界最大社保体系等,并需在动态调整中持续推进民生建设 [18][20] 新时代民生工作的背景与要求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民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2] - 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范围更广、更多元,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社会生活品质要求更高 [2] - 城乡区域发展差异导致民生供给不充分,需通过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补足制度短板 [3] 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关系 -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人民幸福安康 [3] - 高质量发展为高品质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和稳定制度环境,高品质生活则通过提升需求层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消费支撑和新动能 [4] - 必须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打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4] 民生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民生工作的根本保证,能够动员整合各方力量,统筹社会利益关系 [6][7] - 根本目标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民生为大,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8] - 基本原则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机统一,形成良性循环,民生改善能创造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9] - 重要方法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及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10][11] 民生建设的重点任务与保障 - 重点任务是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2] - 必须守住保障基本民生的底线,针对特定人群加强帮扶,并统筹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等各领域工作 [12] - 重要保障是坚持用制度形式推进民生建设,健全制度体系,并将民生改善纳入干部政绩考核 [13] 民生建设的实践成就 - 民生基础更为坚实,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4元 [18] - 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4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73亿人、13.26亿人 [18] - 教育强国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 [19] 未来民生工作的方向 - 更加注重动态调整,持续优化民生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 -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把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重要目标,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 [21] - 更加注重政策实效,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确保改善民生的举措落到实处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