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策略演变 - 公司在5月至10月期间于资本市场连续发起三次收购行动,策略呈现优化趋势,加强了对自身的保护[1] - 在经历首次收购挫折后,公司迅速优化收购策略,采取有效措施约束交易对手行为以保护自身利益[3] 对良品铺子的收购尝试(失败) - 5月公司与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宁波汉意签署协议,约定以每股12.42元的价格受让其持有的7976.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9.89%),总交易金额约9.96亿元[1] - 协议赋予公司优先购买权,并要求对方于5月28日前配合签署正式交易协议,但对方实际控制人未按约定出席签约仪式导致交易僵局[1] - 因对方长期拖延履约,公司于7月14日提起诉讼,指控其恶意违约,申请冻结对方持有的7976.39万股股份(占其持股56.46%),涉案金额9.96亿元,并主张500万元违约金[1] - 7月17日宁波汉意与武汉国资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以相同价格(每股12.42元)转让21%股份(7223.99万股),交易金额10.46亿元,引发控制权争夺[2] - 10月份武汉国资与宁波汉意的交易因协议生效条件未全部成就而终止,良品铺子控制权未发生变更[2] - 此次收购尝试中,支付方式为一次性支付股权转让款,因协议被认定为"预约协议"而缺乏强制对方履约的能力,凸显条款设计局限性[2] 对泰慕士的收购(成功) - 8月收购泰慕士时设定了三期交割支付方案:第一期支付30%(2.25亿元)于程序性条件满足后支付,第二期支付60%(4.5亿元)于政府审批及深交所合规确认后支付,第三期支付10%(0.75亿元)于股份过户及董事会改组完成后支付[3] - 支付节奏与交易进程深度绑定,以迫使原股东配合交割,如原股东违约导致控制权丧失,需支付标的股份转让价款20%的违约金(约1.5亿元)[3] - 协议还约定原股东放弃21.19%股份表决权,且3年内每年减持不超过剩余股份的25%,并支持公司通过定增增持[3] - 实际控制人及其近亲属在持股超5%或离职后2年内,不得从事竞争性业务[3] 对沧州明珠的收购(接触中) - 意向协议未明确支付方式,但强调以"取得质权人同意后解除质押"为前提条件,隐含对标的方债务风险的规避意图[3] - 沧州明珠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较高[3] 公司背景与战略意图 - 公司为广州国资委旗下企业,收购节奏迅猛,展现了其做大做强的雄心[3]
广州轻工资本市场扫货 逐步优化收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