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在激烈的平台经济竞争中,配送费的承担主体正从消费者向商家,特别是中小商家转移,这反映了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和商家对低价促销的路径依赖[2][8] - 商家承担配送费是一种为换取平台流量和订单而被迫采取的竞争策略,长期看会削弱其品牌建设和盈利能力,而大型品牌商家则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策略选择空间[8][9] - 破解配送费过度竞争困局需要平台、商家、消费者和监管方多维联动,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以质量和价值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11][12][13][14] 平台配送费的国际差异 - 国际市场如美国、英国、印度普遍采用由消费者在订单结算时单笔支付配送费的模式,并通过会员体系提供免配送费服务,消费者对价格透明度和按需计价接受度高[3] - 中国市场尽管存在类似会员制,但实际操作中配送费承担主体更多偏向商家,平台通过设置“承担配送费”等选项鼓励商家为提升销量而主动承担费用[3] - 差异成因与中国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卖家影响力小以及企业沉迷低价策略有关,中国外卖平台的收费水平与东南亚市场持平,明显低于欧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4] 平台配送费的理论渊源 - 配送费概念源于传统零售与物流体系,早期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由消费者按重量、距离等因素向第三方物流公司支付费用,体现按需付费原则[6] - 随着竞争加剧,平台逐步以“免运费”作为营销手段,2010年后通过“满减运费”等机制将配送费成本向平台或商家转移[6] - 即时配送平台兴起后,配送费结构算法化,包含骑手成本、高峰溢价等多变量,功能演变为流量分配和市场竞争的调节工具,承担主体进一步向商家转移[7] 商家承担配送费的动因与影响 - 商家为争夺平台曝光和用户转化机会,被迫将配送费作为隐性折扣工具,以提升价格维度的相对优势,中小商家因缺乏品牌基础对此策略依赖尤甚[8] - 长期依赖配送费补贴是一种路径依赖陷阱,导致资源配置偏离核心价值链,加剧市场低质同质化,使商家获客成本上升、复购率难以提升[9] - 大型连锁品牌凭借成熟的供应链、标准化流程和品牌资产,在配送费承担上拥有更大策略选择空间,能维持健康增长而不必陷入价格战[9] 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平台应推动算法治理转向价值导向,引入质量权重、商家成长值等长期评价维度,建立高品质商家优先获得流量的正向反馈机制[11] - 商家需通过提升产品力、服务力及品牌形象构建差异化认知,并拓展私域流量等多渠道布局,以增强议价权并摆脱被动承担成本的命运[12] - 消费者应被引导形成为品质与服务付费的理性文化,平台可通过突出非价格指标来改变对“0配送费”的过度敏感[13] - 监管层需强化公平竞争规则,推动配送费定价机制公开透明,并出台成本核算参考标准以避免平台技术黑箱加重商家负担[14]
配送费为何由商家承担|数智之道
经济观察网·2025-10-18 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