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杨振宁逝世:用赤子情怀谱写一曲科学与家国之歌
新京报·2025-10-18 15:51

逝世信息与生平概述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其一生与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成就之一紧密相连,并贯穿于中国科技事业的腾飞历程中 [2] - 他不仅是在理论物理领域开辟新境的科学家,更是以赤子之心为中国科研教育事业播撒希望、培基育才的归国学者 [2] 早期教育与学术生涯 - 杨振宁1945年考取庚款留美公费生,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 [3] - 1949年,他进入由奥本海默担任院长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在那里度过了学术的黄金17年 [3] 主要科学成就与贡献 - 杨振宁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包括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和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3] - 杨-米尔斯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极其重要的物理突破,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后的又一里程碑 [4] - 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了物理学中宇称守恒的传统认知,为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开辟了新道路,并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4]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评价李政道和杨振宁扭转了从爱因斯坦开始的物理学家认为对称性是不言而喻原理的倾向 [4] 归国后对中国科研教育的贡献 -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大学,主导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使其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6] - 他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每年举办数十场国际研讨会,让中国学者得以直接对话诺奖级科学家 [6] - 在201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他建议将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从5%提升至15%,并推动设立"国家基础科学奖" [7] - 通过走访科技部、教育部并提供严谨分析,他推动国内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逐步提升至10%,"强基计划"的推行也离不开其早年的推动 [7] - 为纠正国内物理人才培养"重应用轻理论"的倾向,他坚持在清华开设《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前沿》等课程,即便年过八旬仍亲自授课 [7] - 他积极推动"清华-伯克利联合培养项目",帮助数百名中国学生赴海外深造,并强调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带着知识回来让中国的物理研究真正站起来 [7] 学术精神与研究方法 -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源于持续思考与积累,其学术日记记载早在1947年就已开始"探索核力对称性"的思考 [4] - 他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思考碎片,曾在机场登机牌背面演算规范场论的推导细节,体现了科学探索中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5] - 他具有文理交融的特质,书房中既有爱因斯坦手稿复印件也有《杜工部集》,演讲中既能精准推导方程也能随口引用诗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