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你可知道路生梅?
新华社·2025-10-18 19:07

人物背景与职业起点 - 路生梅于1968年12月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并服从国家分配至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 [3][4] - 其最初的想法是坚决服从祖国分配,踏上西行列车的决定源于“服从祖国分配”的信念 [4] 早期工作环境与挑战 - 初到佳县时,当地极度贫困的现状令人震惊,居住条件为窑洞土炕,基本饮水困难,导致其一个月内体重下降十几斤 [6] - 尽管夜间曾因困难而流泪,但次日仍坚持挎药箱出诊,曾在雪地中多次摔倒,为尽快到达患者家中甚至选择半躺着滑下坡 [6] - 当地群众对“北京来的大夫”抱有极高期望,认为其能诊治所有疾病,这种期待成为其克服困难的动力 [8] 专业技能提升与医疗实践 - 为满足患者需求,白天坚持坐诊并向老医生求教,夜晚在煤油灯下刻苦学习,累计写下几十本学习笔记,并自学掌握了针灸技术,迅速成长为医疗“多面手” [8] - 一次出诊经历使其发现当地新生儿破伤风高病死率的根源:产妇坐在污秽土袋上,家人使用未消毒的剪刀处理脐带,她立即制止并亲自为新生儿进行紧急处理 [10] - 此次经历促使其决心在佳县推广新法接生技术,以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并改变落后的医疗条件 [10][11] 长期服务承诺与核心贡献 - 路生梅在思想汇报中正式承诺“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此后数十年间拒绝了返回北京的机会及其他大医院的邀请,坚守佳县 [11][13] - 其为佳县创建了第一个正规儿科,并培养了超过50名专业儿科医护人员 [2] - 1999年退休后,拒绝子女接往城市养老的提议,将服务承诺修订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退休后仍坚持每周在两家医院轮流坐诊 [13] 社会影响与个人感悟 - 截至报道时,路生梅在佳县的服务年限已达57年,从“小路大夫”变为“路奶奶”,为确保不耽误病情,其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 [15] - 她感受到与当地居民之间深厚的联系,认为“与其说佳县人需要我,倒不如说我离不开佳县人”,走在街头总能感受到老乡打招呼带来的温暖 [15] - 路生梅将1944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为人民服务》演讲精神视为引领其一生的力量,形容自己“像个风筝,牵着风筝的那根线永远在老百姓手里攥着”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