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大小”与“多少”(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2025-10-19 06:02
金秋时节,美术界也迎来丰收,各类美术展览纷纷举办。纵观展览,创新的活力、多元化的实践令人欣 喜,对史诗巨制、传世经典的渴求也引人深思。 (责编:赵欣悦、袁勃) "多",关乎艺术风格的多元与创作信念的坚定。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不应流于形式的堆砌,而应建基 于"创作即创造"的理念。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皆需在语言维度与精神向度上实现统一,皆具 有"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双重属性。优秀作品往往能超越表象,以个性表达实现从视觉感受到精神共 鸣的跨越。 "少",在哲学层面体现为美学智慧,它要求创作者在语言上做减法——去除冗余的形式,摒弃虚饰的技 巧,追求"少即是多"的表现力。"少"更是一种精神修炼——克制创作中的欲望投射,净化心灵,达 到"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的创作境界。 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中,"大小""多少"的关系进一步显现其理论价值。作品的传播效能与社会影响,既 取决于其艺术本体的品质,也依赖于其与时代语境的契合程度。共性认知为作品提供接受的基础,而个 性表达则构成其艺术价值的核心。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往往能在二者之间建立动态平衡:以共性 的"大"滋养个性的"小",又以个性的"小"激活共性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