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糖厂为主体的机收推进模式,到底该怎么做?
南方农村报·2025-10-19 09:12

行业核心观点 - 甘蔗机械化收获是制约糖料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机收率长期低位徘徊,面临技术、利益与标准的多重困局 [13][14] - 构建以糖厂为主体,整合农机服务、农艺规范、订单农业的推进模式,被视为打通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提升全产业链效益和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15][16][17][18][19][20][21][22] - 政府、糖厂、农机合作社、农户需打好组合拳,良性推进甘蔗机收工作,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从松散走向紧密 [10][71][72] 行业发展挑战 - 甘蔗种植面积十年间下降近四成,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谁来种蔗、怎样种蔗”成为产业现实难题 [8][9] - 国外主导机型因国内外制糖工艺(“两步法”与“一步法”)及原料供给差异,在国内适应性较差,亟需低损低杂国产机收技术装备进行补充替代 [27][28][29] - 机收蔗含杂率高、糖分损失风险大,直接影响糖厂生产指标和绩效考核,导致糖厂生产人员对机收甘蔗存在一定程度的抗拒 [32][33] - 蔗区普遍存在责任模糊、补贴依赖、风险失衡三大制度困境,蔗农、糖厂、机手之间缺乏稳定的契约关系和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 [38][39][40] - 蔗地不平整、地块小、障碍多导致机收效率低、损耗大,农机农艺不融合制约机械化推进 [43][44][45] 各省推进策略 - 广西出台《加快提升糖料蔗机械化收获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未来三个榨季机收率分别达到10%、15%和20%的目标,并通过“四良融合”(良种、良法、良田、良机)和补贴政策引导糖企发挥“链主”作用 [52][53][55][56] - 广东探索“以糖厂为主体”的模式,在湛江、英德等地开展示范推广,形成多层级技术服务路径,推动糖厂从“原料收购者”向“生产组织者”转型 [59][60][61][62][63] - 云南针对80%以上蔗地为丘陵山地的现实,探索“分步式收获+移动除杂”的山地适配方案,已建成分步式除杂线343套,较2023年增长10倍以上,并筛选出云蔗16-1020等宜机化优良品种 [65][66][67][68] 技术研发方向 - 需重点研发适合中国蔗区特点的低损收获、高效除杂等关键技术,摆脱对国外机型的简单仿制,实现不需要补贴就能推而广之的适用技术 [77][78][79] - 糖企应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全链协同、智能决策、运用新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条件以提升对机收甘蔗的接受度 [34][35][74][75] - 新能源技术可能为甘蔗机收破局提供新路径,解决技术和操作方面的难题 [84][85] 协同机制构建 - 糖厂应扮演“组织者、激励者、赋能者”的新角色,牵头设立“机收专用原料池”,推行“三位一体”标准体系,并通过“稳定作业费+质效奖金”等方式激励农机手提升作业质量 [80][81][82] - 建立糖厂与农户间的合作机制是实现机械化收割的基础,而技术培训与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是保证机收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