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星辰陨落,“归根”之光永远明亮
北京青年报·2025-10-20 11:35

科学成就 - 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公认为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基础理论,并支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于35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少有的快速加冕者[1] - 后续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统计物理与量子群研究开辟了新方向[1] 教育传承 - 在学术巅峰期仍坚持为学生授课和指导研究,82岁高龄时每周两次为清华大学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2] - 培养的青年学者中多人成长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中坚力量[2] - 将前期在清华的工资全部捐献,并捐出积蓄与房产以支持科研,为青年学者创造更好的条件[3] 跨界视野与学术交流 - 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数学的纤维丛理论对接,促进了物理学与数学的深度对话[2] - 1971年以知名科学家身份回国访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的第一人[2] - 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推动两国学术交流,促成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会议,并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2] 家国情怀与贡献 - 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主动参与政策制定,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站台[3]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并于2017年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 - 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发展视为新事业,倾力支持其成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