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时代,为何我们仍需“脚沾泥土”的报告文学?
新华社·2025-10-20 20:57

报告文学的核心价值与定位 - 报告文学在人工智能时代因其“不可被替代”的特质而愈发珍贵,要求作者必须实地考察、基于良心和现实进行创作 [1] - 报告文学是在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张力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1] - 报告文学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根脉所在 [2] 报告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底线,而文学是让真实震撼人心的翅膀 [2] - 报告与文学的关系被比作“肉与皮”,报告的实质内容是根基,文学的表达方式增强感染力 [2] - 报告文学要求语言具有时代穿透力,能将宏大主题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 [2] - 报告文学作家需以笔为镜记录真相,并如啄木鸟般深入生活诊断复杂肌理,履行双重使命 [3] - 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创作书斋在广袤的田野、火热的工地、偏远的边陲 [4] - 作家需遵循“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到的真相不写,听不到的故事不写”的原则 [4] - 作家需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真正走进人群和村寨,才能写出有高度有温度的作品 [4] - 创作需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以触摸到最鲜活的脉搏,如“村字号”系列作品源于此 [4] - 报告文学作家应秉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行走与思考缺一不可 [5] 报告文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报告文学正面临多重困境,文学性的缺失是核心痛点 [7] -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核心是“人学”,缺乏对人性深度的开掘会使作品失去灵魂 [7] - 报告文学长期受诟病的是“有报告无文学”,缺失不仅体现在技巧层面,更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7] - 创作生态浮躁,部分作家未深入生活,作品陷入“记流水账、假大空”或“无病呻吟”的窠臼 [7] - 巨大的社会需求与庞大的写作者群体导致作品良莠不齐,损害了报告文学的整体形象 [7] 报告文学的发展方向与使命 - 报告文学重焕新生的关键在于重返“脚沾泥土”的现场,并实现思想深度与文学表达的统一 [8] - 报告文学承担着重大责任与使命,其血脉里流淌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基因 [8] - 作家既要重视抓题材,更要有把好的题材创造转化为好的文学作品的能力 [8] - 报告文学的审美特质来源于足够饱满的事实、以及基于事实的对生活的发现与洞察 [8] - 作家需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与真诚的情感投入,捕捉数据之外的温度与逻辑背后的真实 [8] - 报告文学的魅力在于其“不可替代”,通过对真实的守望和对人性的体察,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