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认知与流行病学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 [2] - 骨质疏松症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不良生活习惯正加速年轻人的骨量流失 [1] - 疾病大致分为原发性(如老年性、绝经后)和继发性(由特定疾病、药物等因素导致)两类 [2] - 患甲亢、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药物,以及酗酒、吸烟的人群易发生继发性骨质疏松 [2] 临床症状与健康风险 - 早期易被忽视的症状包括频繁感到莫名疲劳、腰背或关节隐隐作痛、夜间小腿反复抽筋 [3] - 更直观的信号包括身高比年轻时缩短3厘米以上,以及指甲变薄、易断裂 [3] - 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负重能力下降、全身骨痛、驼背等脊柱变形问题 [3] - 最危险的是发生"脆性骨折",如在打喷嚏、弯腰提物或站立高度摔倒时发生骨折,髋部等关键部位的骨折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3] 预防与综合管理策略 - 预防的关键在于"早储备、勤维护",30岁左右是骨量积累的黄金期,应坚持健康生活习惯 [7] - 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基础,可通过食用奶制品、豆制品、坚果、蛋类补充钙质,通过晒太阳和食用多脂鱼补充维生素D,不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 [5][7] - 建议每周进行3-4次户外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可选择跑步、跳绳、深蹲等运动,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跑能增强骨骼强度并改善平衡能力 [5][7] - 需减少对骨质的消耗,包括控制体重避免过胖或过瘦、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保持良好情绪和避免熬夜 [7] 患者安全与风险规避 - 骨质疏松患者易出现骨折,需记住"三要三不要"口诀以规避风险 [8] - "三要"包括动作要慢(起身、站立、转身等)、环境要亮(安装声控灯、感应夜灯)、家具要稳(安放稳固,铺设防滑垫) [8] - "三不要"包括不要逞强(主动求助)、不要将就(及时更换不合适的物品)、不要忽视(关注视力下降、头晕等症状) [8] - 科学管理体重与骨骼健康密不可分,低体重和肥胖均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生活观察|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
新华网·2025-10-21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