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内涵 -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是观演关系,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与审美智慧,承载着表演者的理念、方法和程式以及观演者的接受度、理解度和习惯性 [1] - 其提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旨在让源自西方的话剧艺术更好地承载中华文明特质 [1] - 中国式演剧观具有广博的包容性、鲜明的独特性、极大的开放度和严苛的规矩传承,特点是观演交融、表达一体、丰富自由、简洁明确 [2] 历史传承与演变 - 中国演剧观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的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经宋金院本、宋元南戏而臻于元杂剧、明传奇之盛,到600余年前诞生的昆曲、200多年前形成的京剧 [2] - 20世纪50年代戏剧界开始“话剧民族化”和“中国学派”的探索,改革开放后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近半个世纪的进程凸显了坚定文化自信之必然 [3] - 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4] 思想内涵与美学风格 - 中国式演剧观以儒家“明德”“义理”为精神底色,融合道家“虚静”“自然”、禅宗“境界”的哲学思辨,形成寓教于乐、亦庄亦谐的美学风格 [3] - 中华传统美学讲求意境、格局,写意精神和游戏精神交织,可变性和流动性兼备,是重要的审美精神 [3] - 通过如《铡美案》《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故事生动演绎悲欢离合,深刻讨论伦理道德,让观众体会中国道德精神 [3] 艺术表达与创作方法 - 中国戏剧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写意、虚拟、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塑造了“以形写神、意蕴为先”的艺术特征 [4] - 传统绘画“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理念使中国戏剧在有限舞台中展现无限意境,体现出高度智慧 [4] - 创作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对历史上的优秀经典作品有了解、善转译,将历史转化为具有当代审美特质的舞台叙事 [4] 新时代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 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了《生死场》《四世同堂》《大宅门》《青蛇》等传统历史题材及《谷文昌》《抗战中的文艺》等现当代题材作品 [5] - 主创团队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资源入手,在中国表演艺术的千年脉络里寻找当代答案,从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中汲取灵感,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创新创造 [5] - 剧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方法论,“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构建中国式演剧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时代机遇 [5] 未来发展方向与文化立场 - 未来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理论构建与体系化阐述,使中国式演剧观在世界戏剧对话中产生更大影响 [6] - 要努力辐射影视剧等其他文艺创作,以独立自主的艺术态度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引领世界艺术潮流 [6] - 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人类戏剧文明成果,用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戏剧艺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6]
让话剧艺术更好承载中华文明特质(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2025-10-21 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