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半辈子地,还是得相信科学”
辽宁日报·2025-10-21 09:09
等收割机将身形圆润的玉米棒倒出来后,围观的村民纷纷上前,有人用手掂量重量,有人数着穗行 数,不时发出赞叹:"不愧是示范田,这玉米长势太好了,个个穗齐粒饱。" 更令大家惊叹的是,此前专家人工收获测产结果显示,这片示范田单产最高达1118.1公斤。"足足 比我家玉米亩产高了300公斤,在咱这沙化耕地上,这是咋做到的?"种植大户王亚静问了许多村民都想 知道的问题。 看大家十分好奇,村党总支书记刘忠武赶紧上前解释:"咱村的沙地玉米高产示范田,今年在田间 集中展示了8个辽单优良品种和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你们看,垄沟间浅埋的黑色管带,就是这项技 术的关键之一。" 顺着刘忠武的指引,村民们在垄沟间发现了一条细细的浅埋管带,距离玉米根部非常近。"咱这地 区为啥玉米产量低,沙化土地存不住水肥是主要原因。别小看这条管带,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通过它 就能精准地把水肥供给玉米根系。"刘忠武对大家说。 收获的季节,铁岭市昌图县三江口镇宝龙村的一片百亩农田里,玉米秸秆挺拔,果穗籽粒饱满。一 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地里纵横驰骋,将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棒从秸秆上摘下,收入仓中。 通过刘忠武的讲解,村民们对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有了初步的印象,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