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冲突态势分析 - 中美马德里会谈后,美方在20余天内出台了20项对华打压措施,包括出台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穿透性规则”将数千家中国企业纳入清单,以及宣布对华造船“301”调查港口费措施[2] - 作为反制,中方近期实施了稀土产业链管制、对美国持股超过25%的航运公司收取特别港务费、将配合美国对华301调查的韩华海洋五家美国子公司纳入反制范围,并对墨西哥发起反倾销调查[3][7][8] -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应对中方反制时表现出政策混乱,例如在同一采访中既声称“不会迁就进行谈判”又表示“将进行谈判”,暴露其市场预期管理存在缺陷[13] 中国反制措施的特点与效果 - 本次反制是继4月反击“对等关税”后又一次多部门协同行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在一线出台措施,已形成反制裁的初步框架[3] - 反制手段具有精准对标美方规则的特点,例如对含稀土成分超过0.1%的产品实施审批管理,是对美国技术溯源规则的借鉴;要求美国公司申请许可的文件必须以WPS格式提交,则是在规则制定领域进行测试[6] - 政策覆盖范围广泛,从初级产品(稀土、锂电池、石墨)到终端产业,从有形航运(港务费)到无形标准(文件格式),甚至延伸至金融结算(要求必和必拓以人民币结算),形成体系化效果[8] - 反制措施已产生实际影响,例如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95%直降到0%;墨西哥在中方发起调查后,总统紧急表态将先与中国“磋商”再推进立法[3][7] 美国潜在进攻方向与中方应对建议 - 金融领域可能成为美国下一步重点攻击方向,被列入SDN黑名单的中国企业占比从2024年底的四分之一增至2025年半年的四成,增速惊人;美方还暗示可能在稀土、半导体等7个产业增持政府股权,演变为对中资企业的股份劫夺[21] - 美国正通过与原盟国达成贸易协议(如与欧盟、英国、日韩的框架协议)构建排他性联盟,协议内容多涉及原产地回溯等可能事实上制裁中国的条款[22] - 为完善反制裁体系,建议推动基于顶层设计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高效的内外信息搜集机制以总结应对经验与教训,并开发完善的反制裁法律体系与司法执行能力[27][28] - 建议利用中国在商品贸易上的优势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打造一篮子商品与人民币的锚定关系,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以稀释美国通过SWIFT系统进行干预的影响[28] - 需对关键产业(如涉及海外布局的科技企业)提前做好防御预案,并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反制裁政策研判与执行的广度及精度[30]
江宇舟:反击美国制裁,我们做得怎样?为什么会是一场持久战?
观察者网·2025-10-21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