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问题 - 目前三大运营商可选手机号基本均为二次放号,且已有几年未出新号段[3][6] - 手机号回收后二次投放市场是国际通行做法,因手机号属于稀缺资源,运营商依据国家规定进行资源循环利用[4][7] - 二次放号导致“旧号不清、新号不新”问题,新用户可能登录前用户账号、收到催债电话、看到电商平台收货地址,甚至发生支付账户被扣款等风险[4] - 号码回收间隔时间不固定,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以上,还有间隔几年,但消费者选号时无法查询该号码的二次放号间隔[6] 运营商责任与措施 - 运营商在号码投放前仅能解绑内部业务(如套餐、积分、扣费业务等),但无权限跨平台解绑第三方业务[7] - 运营商需通过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切断号码与前任用户的关联,若未尽责清理而引发安全问题,可能因未尽到信息安全保障义务需承担责任[14] - 运营商在用户销号、选号时应主动提醒解绑相关账号、告知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履行充分的提示义务[16] - 若二次放号导致新用户遭受骚扰,运营商有义务采取合理措施协助解决问题,虽无明确法律强制要求必须提供换号服务[15] 互联网平台责任与机制 - 平台作为信息处理者,应设置便捷的解绑机制并及时响应用户状态变更,若因机制缺失或响应迟缓造成损失,可能面临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15] - 若平台仅凭手机号和验证码就允许新用户访问前任用户全部账号内容,则说明其安全认证机制存在明显缺陷,未能履行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15] - 互联网平台需优化账号服务,包括简化解绑与注销流程,当检测到同一手机号跨设备登录时应触发更严格的身份验证[16] 解决方案与工具 - 工信部于2022年推出“一证通查”服务,可帮助用户查询名下手机号绑定的互联网账号,目前已接入微信、淘宝、支付宝、百度、抖音等25个主流App[11][13] - “一证通查”页面设有解绑与投诉选项,可按指引对相关平台账号进行解绑操作,但目前尚不支持“一键解绑”,只能逐个手动操作[13] - 该服务尚无法覆盖所有App,尤其是网银账号仍需用户自行联系银行处理,解绑过程中也可能因账号欠费等问题无法操作[13] - 监管部门、运营商与平台应共同研究建立号码回收联动机制,在号码重新上市前尽可能清除其在主流平台上的残留绑定[16] 用户责任与行动建议 - 注销手机号时解除账户绑定的首要义务在于用户自身,用户有责任在停用前将各类App、银行账户、社交平台解除绑定[14][17] - 用户销户前务必逐一解绑银行账户、支付宝、微信及重要社交、娱乐App,新号到手后可通过登录常用应用排查未知账号残留[17] - 若遇骚扰,用户需明确告知对方“号码已易主”并留存证据,受到持续侵扰时可向运营商投诉、监管部门举报或提起诉讼[17]
“二次放号”泄露个人信息?“旧号新用”安全隐患如何破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21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