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毕业不唯论文为何值得叫好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22 06:15

高等教育毕业考评体系改革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1]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允许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在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完成的签约作品代替毕业论文[1] - 浙江农林大学允许本科生在“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或银奖以上成绩代替毕业论文[1] 替代方案的具体要求与标准 - 南航要求替代成果需学生作为核心完成人并体现专业能力,且须通过严格审核流程和现场答辩,通过率并非百分之百[2]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替代标准为完成20万字以上完本作品,或连续两年每年更新量不少于10万字的连载作品,或累计发表作品30万字以上[2] - 替代方案的设计旨在压缩浑水摸鱼的空间,其实现难度可能超过传统毕业论文,更能检验本科四年的过程质量[2] 改革背景与政策支持 - 2025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将实践成果纳入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在法律层面表明学位论文不再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标配[1] - 改革旨在破除单一标准,让考评体系更加多元,但并非降低要求或“放水”[2] - 改革提供了一种破局思路,在不放松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使毕业与论文解绑[2] 改革目标与预期影响 - 改革传递出强化实践导向和创新导向的信号,鼓励学生研究真问题、锻造真能力[3] - 目标是扭转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培养不拘一格的人才以更好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3] - 通过探索多元指标,让学生的科研和成果不仅限于纸面,亦可写在祖国的大地上[3]